nba直播吧,nba直播

图片
当前位置:首页 > 政务公开 > 工作信息 > 乡镇动态

烽火新塍:古镇记忆里的抗战悲歌与不屈脊梁

发布日期: 2025- 08- 18 21: 48 信息来源: 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:

古镇新塍,新塍塘穿镇而过,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黛瓦。千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光影斑驳,蓬莱桥畔的菱歌渔唱依稀可闻,勾勒出一幅古朴而鲜活的江南水乡画卷,仿佛连空气中都浸润着历史的沉香与时代的气息。夏日的阳光照耀在新塍老街上,犹如缓缓翻开一页厚重的史书,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沧桑过往与蓬勃新生。

宁静图景的背后,深埋着一段不能忘却的烽火记忆。历史上,新塍作为运河重镇,水陆交通便捷,既是商贾云集的“丝绸之府”,也因其扼守浙北门户的地理位置,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,饱受战火蹂躏。

古镇烽烟:

悲壮的“五月十三大火”

在如今的新塍镇虹桥社区,保留着一条名为东北大街的古老街巷。唐代建镇以来,这里因紧邻运河码头而成为商贸核心区。2022版《新塍镇志》的主编钱宝云翻阅着泛黄的史料,向记者介绍:“当年的东北大街商号林立,仅米行就有十余家。这里水路四通八达,进可攻退可守,成为抗日游击武装活动的重要区域。”

抗日战争中期,新塍周边活跃着多支抗日力量。除了中共领导的地下党组织,还有朱希领导的江南抗日挺进队、张玉茹的地方游击队等,他们依托水乡地形,不断袭扰盘踞在镇上的日伪军。由此,引发了日军对新塍镇最惨烈的一次报复——“五月十三大火”。

岁月的流逝从未磨平记忆的棱角。钱宝云对发生在1938年的这场灾难尤为清晰。他在编撰镇志时,走访过程中不止一次听镇里的老人说起那段过往。

当年农历五月十二,日军密探乔装成僧人潜入新塍侦察军情,行踪败露后被游击队员在大洋桥南当场识破,最终斩首示众以儆效尤。可这正义的反击却引来了疯狂报复,次日清晨,三百余名日军如恶狼般分三路扑向这座宁静的古镇,一场浩劫就此降临。

位于蓬莱公园的能仁寺,一座始建于南朝梁代的千年古刹,金刚殿的朱漆梁柱、钟鼓楼的铜铃飞檐,转瞬间全被日军点燃的烈火吞噬,冲天火光染红了古镇的天空,诵经声化作噼啪燃烧的爆裂声,千年香火转瞬间被烈焰吞没。如今静静矗立在能仁寺旁的那棵千年古银杏树,其实当年本是左右而立的两棵银杏树之一,正是那场焚寺大火之后,唯有西侧的这棵在焦土中奇迹般幸存,成为那段苦难岁月的沉默见证者。

遭遇游击队的抵抗并有队长被击杀,日军的兽性被彻底激发,从问松桥到日晖桥,挨户纵火。据史料记载,这场大火持续几天几夜,烧毁房屋1000余间,占全镇住房的十分之六,3000余人无家可归。东栅糕团店的汤福宝祖母因年老行动迟缓,被活活烧死在火窟中。“大火过后,整条东北大街只剩断壁残垣,运河水面漂满烧焦的木片。”钱宝云摩挲着手中的纸张,仿佛要抚平那一片狼藉的废墟,指尖微微颤抖,声音里满是难以抑制的悲愤。

凶行滔天:

财神庙惨案与校园喋血

抗战的伤痕从未因“五月十三大火”而止步,更多苦难与暴行早已刻入历史深处。在新塍西栅财神庙旧址,一块不起眼的纪念碑记载着另一段血泪史。1937年11月19日,嘉兴县政府13名工作人员撤退至新塍,在财神庙附近被日军俘获。除秘书潘介侥幸逃脱外,其余12人与船工共13人全部被刺刀戳死在庙后桑地。

“日军用稻担绳把他们捆成三扎,集体屠杀后草草掩埋。”钱宝云讲述道,“县长翁柽木的侄子翁希文年仅21岁,也在其中。潘介秘书情急之下将3斤重的‘嘉兴县政府’铜印投入河底。”更令人愤慨的是,1940年为纪念烈士修建的砖塔,竟被汪伪政权拆毁以献媚日军。

日军的暴行不仅针对无辜百姓与地方政权,连教育场所也未能逃脱他们的魔爪。1939年7月28日,三架日机突袭新塍镇,将炸弹投向谢洞桥畔的郑昼三书塾。“当时4个子女都在塾中读书的徐家人,两个儿子当场被炸死,小女儿和小儿子被炸伤。”钱宝云指着新塍镇原创舞台剧《新塍之光——最后一课》的剧照说道,“塾长夫妇与9名学生惨死,10岁的‘小二官’被弹片穿腹而亡,顾二官母亲受刺激发疯后悲惨死去。”

随着占领的深入,日军的暴行愈发肆无忌惮,对当地民生的破坏也变本加厉。1941年初,日军已驻扎新塍镇,于西栅财神庙建造了“西炮台”,日军为便于瞭望,乃下令把里仁乡仁字圩沿公路两旁及嘉兴塘两岸之桑园、竹林全部砍光,当地农民所赖以生活的养蚕副业收入遭到严重损失。

红韵新生:

从地下烽烟到文旅融合

采访途中,车辆行驶在嘉塍公路上,一座白墙黛瓦的建筑群映入眼帘——这便是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。“这里原是沙家浜小学,1940年成为中共嘉桐工委联络点,沈如淙等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。”沙家浜村党总支书记夏梁介绍道。

在基地展厅内,一只布满弹孔的旧皮箱静静陈列。“1948年,沈如淙从上海带回枪支,就藏在这个皮箱里,由学生保管多次转移。”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讲解员洪燕讲述着皮箱背后的故事,“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很猖獗,地下党员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守护这批武器,弹孔就是最好的见证。”

古镇新塍的红色故事远不止于此。在东北大街117号,“计源昌”南货店旧址依稀可辨,这里曾是计欲追等地下党员的秘密联络点;东岳庙内,77年前的“三月半夺枪”行动打响了嘉兴地下党武装斗争第一枪;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里,四枚刻着“良、心、如、玉”的银戒指,见证着革命同志的忠诚与默契。

如今的新塍镇,正让红色资源焕发新生。2021年,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入选浙江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,“淙心向党”沈如淙专题馆成为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。以蓬莱学院为核心的红色研学路线,将党史陈列馆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串联起来接待研学团队。

红色基因不仅在场馆中静静流淌,更在古镇的烟火气里化作实干力量,融入城乡发展的血脉。“塍意580志愿服务团队”常年活跃在古镇街头,红领巾小小志愿讲解员用童声讲述革命故事。中国商飞客户服务训练基地的落户,让这座红色古镇插上了科创翅膀。“我们把革命先辈的实干精神融入乡村振兴,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00多万元。”夏梁自豪地说。

运河的水依旧流淌,古镇的炊烟依然升起。从“五月十三大火”的焦土,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星火;从地下党员的秘密联络,到研学团队的红色之旅;从战火蹂躏的商埠,到文旅融合的古镇,新塍镇的土地上,历史的伤痕与今日的繁华交相辉映。

铭记烽火岁月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。当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讲解声回荡在古运河畔,当红色研学的脚步踏遍青石板路,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,正以其独特的红韵魅力,迈向文化繁荣、产业兴旺、百姓幸福的美好未来,告慰着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魂。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强音,在千年古镇上奏响新的乐章。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