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| 当前位置: | 首页 | > 政务公开 > 工作信息 > 今日秀洲 |
“红烛燃尽情未绝,一纸家书信如铁。”日前,“中华颂”第十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北京落下帷幕,由嘉兴市戏剧家协会与nba直播吧,nba直播新塍镇联合创排的原创越剧小戏《最后一封信》以细腻的唱腔、创新的叙事,赢得现场观众鼓掌不断。
“这出戏的灵感,源自新塍红色革命故事‘两封家书’。”演出结束后,编剧严旻操在接受采访时仍难掩激动,“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难理解,面对生死抉择时,革命先辈为何能如此坚定。”他特意提及创作中印象最深的细节,在新塍参加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叶纲在身染重病之后,不愿拖累要去金坛上任的丈夫姚旦,毅然选择孤身留在苏州的小旅店,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,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,以最决绝的方式守护信仰。“我们希望通过剧情,让这份悲壮与赤诚被更多人看见。”
为了让红色故事更具穿透力,作品创新采用“戏中戏”结构。通过现代年轻人在整理先辈遗物时发现“两封家书”,顺着文字穿越到抗战年代,与叶纲、姚旦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。这一设计也获得专家认可,《戏曲研究》执行主编、评委谢雍君点评,该剧选在夫妻离别时刻展开红色故事,聚焦“最后的一封信”,“戏中戏”的形式让故事别具一格,情感充沛且内容丰满,既富有戏剧性与张力,更蕴含哲理思索和实验戏剧的探索性。
舞台上,演员的专业演绎同样亮眼。“小戏演员的唱念做表十分专业。”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、评委周光这样评价道。传统越剧的水袖翻飞、经典唱腔韵味十足,搭配现代灯光与多媒体背景,让革命故事少了距离感、多了代入感。台下72岁的北京观众侯老先生悄悄擦泪:“本是陪老伴来看,没想到被深深打动,这是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敬畏,也是信仰的传承。”
“《最后一封信》的成功,是新塍镇深挖本土红色文化、推动民间文艺创新的缩影。”新塍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王晓艳说。近年来,新塍镇已系统整理出一些本土革命故事,先后打造《永不忘却的记忆》《新塍之光——最后一课》《信仰之光》等文艺作品,让红色基因以更鲜活的形式“活”起来。“接下来,我们计划让这部戏走进更多城市、更多校园,让更多人通过越剧了解新塍的红色历史,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。”
据悉,本次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竞争激烈,从全国征集的326件作品中,仅遴选出64件优秀作品入围参展。《最后一封信》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、深刻的思想内涵,最终获评“最佳剧目奖”,也是展会上唯一获此殊荣的越剧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