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| 首页 | > 政务公开 > 工作信息 > 乡镇动态 |
“您看这木梁上的雕花,虽经百年风雨,纹样还能看清,这次修缮一定要把老样式留下来,把老手艺传下去。”日前,nba直播吧,nba直播新塍镇西北大街240号,财神庙古建文物保护修缮项目负责人何军指着屋檐下的斗拱,叮嘱施工团队。
据悉,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、距今近200年的嘉兴市本级唯一财神庙,近日开启保护性修缮,预计投入1000万元恢复历史原貌。
推开财神庙斑驳的木门,时光的痕迹展现在眼前:部分墙体因潮湿出现裂痕,露出内里的青砖;屋顶几片瓦片松动,阳光透过缝隙洒在积灰的木柱上;墙角处,依稀能看到“粮站仓库”的褪色字样——这是20世纪后期庙宇被用作粮食存储、饲料加工场所的印记。
“2009年它就被列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,这些年我们定期巡查,看着老建筑慢慢老化,特别着急。”新塍镇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吴梦杰蹲下身,轻轻拂去门槛上的灰尘,“今年终于把修缮项目定下来,算是了了一桩心事。”
这座财神庙的故事,要从运河边说起。作为京杭大运河畔的商贸重镇,新塍镇在清道光年间常遭水患。据记载,当时百姓在运河码头旁修建龙王庙祈福,没想到此后水患渐少,商贸日益兴旺。当地人认为是庙宇“镇住了水、聚来了财”,后来官府便将龙王庙改建为财神庙。一时间,南来北往的商人都要到庙里焚香祈愿,“庙小气运旺”的说法也传遍周边,成为新塍镇的一张文化名片。
“修缮绝不能‘修旧如新’,要让百年建筑带着历史温度‘活’过来。”何军手持设计图纸,逐一标注修缮要点,“我们专门邀请了古建筑研究教授和老匠人,尽量利用原砖原瓦进行修缮,须替换的砖瓦要选择和清代形制相近的青灰瓦,木构件腐朽的部分用传统榫卯工艺补配,就连墙面抹灰,都要按当年的配比调制。”
在施工现场,几名老匠人正仔细拆解受损的木梁,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,刨子、凿子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。“干这行四十多年,修过不少老建筑,但财神庙这样有故事的,还是头一个。”匠人李师傅摩挲着木梁上的纹路说道。
此次修缮不仅聚焦建筑本体,更注重文化传承。“我们会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础上,梳理财神庙的历史脉络,串联它从龙王庙到财神庙的变迁故事,结合老街底蕴展现新塍镇的运河商贸文化。”吴梦杰介绍,近年来新塍镇已先后修复了洛东周公石桥、粮仓建筑群等文保建筑,接下来,东岳庙、西小桥吴氏老宅、蔡厅等也将纳入修缮计划,“要让这些老建筑串起一条文化线,让更多人了解新塍的历史。”
“等修好了,我一定要来看看。”住在附近的99岁老人沈秀凤说,小时候常跟着家人来财神庙祈福,“那时候庙里香火可旺了,门口还有卖糖人的小摊,希望修好后,能再看到当年的热闹景象。”
“财神庙的修缮是新塍老街保护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,从一座庙到一条街,我们以敬畏之心延续历史文脉,以创新之志激活文化基因,让沉淀于时光深处的文化记忆,真正成为可感、可触、可延续的当代生活。”新塍镇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阳光下,财神庙的飞檐勾勒出古朴的轮廓,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与匠人的敲打声交织,一场跨越近200年的“时光修复”正在进行中。